2014年的A股市场可谓是波澜壮阔,即使在两个月前,如果有人说今年上证指数会站上3000点,恐怕会被大多数市场参与者认为是痴人说梦。然而,今年最后两个月,沉寂多年的蓝筹股异军突起,证券、银行、地产等板块轮番表现。截至12月30日,上证指数收于3165.82点,年内涨幅高达49.61%。蓝筹风格基金也一改颓势,成为今年基金市场中的最大赢家。
蓝筹行情令基金排名大“换血”
回顾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还延续着2013年以来的结构化行情,创业板 、中小板股票表现抢眼。截至2014年6月30日,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年内业绩前10名分别为中邮新兴产业 、长城久利保本、兴全轻资产、兴全有机增长、工银瑞信信息产业、华商价值 、浦银安盛红利精选、财通可持续主题、长盛量化红利策略、长盛电子信息等,无一例外都是以重仓小盘股而取得的突出业绩。
以上半年业绩排名偏股型开放式基金第一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为例,截至6月30日,其前十大重仓股中,包括9只创业板公司,1只中小板公司。
然而,三季度以来,市场风格发生了悄然变化,以银行、证券为代表的蓝筹股逐渐走强。尤其是11、12月,更是加速上扬,带动上证指数大幅攀升并一度突破3200点。突如其来的蓝筹行情令基金排名出现大换血。截至12月30日,主动管理的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前10名分别为工银瑞信金融地产 、宝盈核心优势A、宝盈核心优势C、海富通国策导向、华泰柏瑞量化指数、信达澳银精华 、工银瑞信信息产业、华泰柏瑞积极成长、宝盈策略 、交银阿尔法等。与上半年前十名相比,除了工银瑞信信息产业外,竟无一只重合,这在过往基金产品排名中并不多见。
从全年来看,除了指数型基金外,坚持蓝筹风格或者及时调整加仓蓝筹的股票基金显然是今年基金产品的最大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今年A股市场行情如火如荼,但依旧有24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业绩负回报。其中,农银汇理策略精选和上投摩根内需动力两只产品年内亏损超过10%,广发核心精选基金亏损也超过了9%。
公募基金四季度加仓蓝筹股
尽管基金四季报要到1月下旬才得以披露,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四季度或主动、或被动的大举加仓蓝筹股无疑是蓝筹行情的重要推动力。
“从三季报来看,至少截至三季度末,基金对于金融股的配置仍处于明显的低配。”某基金研究人员向记者表示,“根据数据显示,偏股型基金三季度配置金融股比例占股票投资市值比例仅为4.5%,而按照市场指数标配的金融股比例应为20.81%,这意味着基金低配金融股超过16个百分点,如此低配显然是不正常的。随着四季度金融股上涨,基金为了避免‘满仓踏空’跟上业绩比较基准,不得不大量回补金融股,于是金融股出现逼空式上涨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些基金经理的观点也验证了基金加仓蓝筹的动作。有基金经理表示,蓝筹依然处于风口上,一方面是因为大盘蓝筹股相对于小盘股严重低估,已经成为估值洼地;其次是在大国战略确定的情况下,为过剩产能找出口而被追捧的“一带一路”概念股,受到市场追捧,而国企改革、电力改革等实质性改革的预期,也助推了蓝筹品种的上涨。
2015年蓝筹或新兴产业主导存争议
展望2015年的A股市场,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代表众多基金普遍表达了乐观看好的态度。
南方基金指出,随着稳增长、“微刺激”政策的持续出台,经济增长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短期经济数据反复并不改变市场反弹走势。随着沪港通的开通,海外资金加大对A股的配置力度,加上楼市、金市、实业的资金加速入场,A股走势更加强劲。展望2015年,经济改革预期将深化,各路资金入场节奏不变,预计A股仍有较大上涨空间。。
汇丰晋信基金认为,行情远未结束,居民资产重新配置是个渐进的过程,这一大趋势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相比过去两个月单边上涨行情市场风格会更加均衡,因而板块轮动也会更快。前期A股的上涨更多是受流动性的驱动,但改革推动的经济转型和风险偏好的提升正在逐步超越资金面,成为A股向上的最大动力。2015年将是我国改革政策密集发布的一年。在改革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改革红利的全面释放仍将为A股提供有力支撑。因此,中期来看A股市场依旧乐观。
大摩华鑫基金对2015年的市场谨慎乐观,认为增量资金入市的格局有望延续。不过今年下半年指数急涨后明年市场的节奏可能会放缓,另外,杠杆资金规模的快速膨胀也可能会带来市场波动的加剧。
不过,尽管普遍看好2015年的市场,但究竟是蓝筹主导还是新兴产业主导,基金之间却存在一些分歧。
南方基金认为,可以重点配置二线蓝筹板块,如中小银行、券商
、保险 、汽车、家电等;还看好信息安全、互联网、机器人 、环保、军工、新能源汽车等。
交银施罗德基金表示会重点挖掘大市值但长期受制经济预期低迷的低估值蓝筹龙头品种;同时认为中游行业面临较大的投资机遇;主题投资、政策受益的相关产业值得关注。
博时基金则看好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防军工、智能化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现代物流等。博时基金认为这些行业不同于传统劳动力密集驱动的产业,更多由技术创新驱动,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以及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