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在3000点附近反复胶着,震荡的市场也让个别雪球结构产品爆仓,也再次引发了雪球结构产品是否会敲入的担忧。
财联社记者获悉,在10月18日沪指跌破3000点后,陆续有少量高杠杆的私募、券商雪球结构产品爆仓敲入。
有私募雪球结构产品投资者向财联社记者表示,20倍杠杆的私募雪球产品在10月18日当天被强平。此后随着指数下行,包括券商雪球结构产品也被敲入。有大V在网上爆料称,券商客户去年底买了雪球结构产品,近期敲入,200万变成130万。
上一次雪球结构产品大规模敲入发生在2022年4月期间,当时市场回调引发了大量雪球结构产品的敲入。不过当时多数雪球结构产品尚未到期,实质性亏损影响并不大。
根据中金公司测算显示,2023年7月底股指类场外期权和非固收类收益凭证规模约为9769亿元,相应的雪球结构产品存续规模估计为2000亿元。尽管整体规模并不算大,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雪球结构产品大规模敲入,不仅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更大的风险在于可能触发对冲端卖出股指期货进行对冲的操作,导致进一步市场下跌。这也是市场对雪球结构产品是否敲入如此紧张的原因。
不过,业内测算指出,大规模敲入尚有超过较大空间。在当前市场底部共识之下,这一风险并不大。
少量雪球结构产品陆续敲入
所谓的雪球结构产品,专业术语叫做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是场外个股期权中的一种最常见的产品结构。在产品设计上,雪球产品挂钩标的价格走势在敲出价格、敲入价格两个区间内震荡,如果价格上涨超过障碍区间就敲出终止,投资者获得约定的票息;如果价格跌破下方敲入价格,投资者则可能会亏损部分本金;如果产品存续期内标的价格未跌破约定的区间价格,投资者也在产品到期时获得约定票息。
雪球产品多为私募、券商自营产品,难以从市场公开渠道获得数据,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股指雪球为挂钩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雪球,随着宽基指数的下跌,挂钩宽基指数的雪球产品敲入概率逐渐增大。种种迹象表明,近期已有少量雪球敲入。
首先,根据浙商证券的测算数据,对于中证500雪球产品而言,交易冲击区间覆盖5200点至3900点之间,这就意味着在这一区间内,雪球产品可能进入较大规模敲入;中证1000方面,敲入点位更为分散,中证1000指数跌至5900点可能引发较大敲入。
其次,跟踪标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的相关标的资金大幅净流出。以10月18-30日为统计区间来看,中证500ETF、中证1000ETF是在宽基中资金净流出最多,跟踪该两只指数标的的ETF合计净流出达到125.6亿元。其中,中证1000ETF资金净流出最多,达到67.6亿元。
诚然,资金净流出量较大并不代表都因雪球敲入引发,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多数宽基呈现出“越跌越买”的特征之下,中证500、中证1000相关标的资金净流出值得关注,雪球敲入平仓、券商通过卖出相关指数的股指期货进行对冲等操作都会引发这一现象。
大规模敲入尚较大有空间
回到当前市场震荡是否再次引发雪球结构产品大规模敲入的问题上,多数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存在这一可能,但当前距离大规模敲入尚有较安全的空间。
中金数据显示,4月前发行的中证500雪球未突破的敲入点位有4830与5175,4月后发行存量按75%计算平均敲入点位约为4590,总平均敲入点为4865;中证1000雪球发行均价约为6662,75%平均集中敲入点约为4997。
当前以5514点的中证500指数来计算,距离5200的较大冲击点位尚有5%的空间;对于敲入点位更为分散的中证1000指数而言,跌至5900点可能引发雪球结构产品敲入,较为集中的区域则在5600点至4500点之间,目前尚有6%的空间。如果以75%的平均敲入点位来看,挂钩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的雪球结构产品大规模敲入空间均超过10%。
在经历了2022年敲入事件之后,不少私募也积累了一些应对举措,比如,有私募已经将雪球结构产品转型为指数增强型,来避免指数下行带来的敲入风险。
有券商低点位积极营销新产品
除了对雪球敲入对客户本金损失担忧,市场对雪球产品关注还在于,在大幅下跌的极端情况下,雪球敲入还有可能触发对冲端卖出股指期货进行对冲的操作,导致进一步市场下跌。
以去年雪球产品敲入事件来看,国泰君安研报指出,当敲入事件发生时,非保底雪球的对冲仓位大约从1.3倍雪球规模降低到1倍雪球规模,即非保底雪球30%规模对应的中证500指数期货多头会被平滑卖出、逐步平仓,而保底雪球被敲入时,对冲仓位同样会平滑卖出,直至价格持续下跌清仓为0。
也就是说,如果市场连续下跌的情况下,大量雪球集中敲入,由于发行商的抛出股指期货操作,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不过,持有雪球结构产品的投资者担心敲入的同时,当前指数点位较低,也成为雪球产品发行的时机。目前包括平安、海通、中信等多家券商在当前也加大了新发雪球的营销,券商都在向大力销售力度。“大盘在3000点,还能再跌20%吗?一年内敲出概率大。”某券商销售人士借此加大营销力度。(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