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晚超日债一纸公告,信用债市场上一只悬而未决的靴子终于落地。蝴蝶效应之后,谁会是下一个违约者?警惕基金子公司的论调再次出现。
事实上,生来就肩负着为公募基金业探路使命的基金子公司,一年多来的成长之路始终与怀疑相伴。然而,蓬勃的新生命没有畏惧,破壳图新,部分子公司已“钱途”显现。我们还为你采写了融通资本和银行系子公司两种样本,他们在主动管理业务和看似“拼爹”的传统通道业务上不断创新。当然,从一开始我们就理解,生于忧患的基金子公司实力有限,行业发展和监管重点始终是风控,风控,还是风控。
中国基金报记者张小涵见习记者张佳
超日债违约引发的蝴蝶效应下,有谁了解基金子公司的心情?在监管层及公募母公司的精心孵化之下,子公司这只政策下的蛋多已破壳,一年多来不断创新,又如履薄冰。
一位地方监管机构负责人告诉中国基金报记者,对于子公司的监管已被列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监管机构将对子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进一步的调研,明确自身的监管导向,并加强对子公司的现场检查。他表示,创新有时难免游走于法律的边缘,但谁都不想“鸡飞蛋打”。
业务创新:
没有跑道的赛跑
基金子公司在通道业务和主动管理业务上一直在创新。
靠通道业务打地基是子公司在初创期的“固定动作”,不过,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到,有些通道业务并非简单地出借牌照,“我们给客户提供投行服务,包括交易结构设计、制度安排等,我的贡献越大,收取的通道费用越高”,一家规模不到200亿元的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子公司没有足够的项目优势,在通道业务上就必须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
初创期过后,子公司开始有意识地把重心转向主动管理。
不少子公司在成立初期组建投研团队,在大半年培育期后如今已见成果。有些认准固定收益类产品,设计出结构化的金融产品;有些承揽房地产项目、地方政府融资、企业融资;还有些介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业务,或将重心放在并购基金、私募股权投资产品上。
在华宝证券发布的《2013年基金子公司年度报告》中,子公司业务被分为传统融资类、投资类、资产证券化以及通道业务。其中,越来越受到子公司重视的,是投资类业务。华宝证券分析称,子公司借助母公司强大的投研团队,设立相应的投资管理产品,投资标的不仅有传统的债券、股票等,还有利率、汇率、商品期货
、金融衍生品等,甚至还有子公司推出跨境套利产品。
记者了解到,深圳至少有两家子公司正在研究或已推出跨境套利产品。“这个产品我们已经做了两三个亿的规模,我们来主导设计整个交易结构,客户通过这个结构实现避税和资金的跨境流动,但两个市场间的套利模型和交易都是客户自己来做,本质上其实是通道业务,但又有别于一般的通道业务。”深圳某基金子公司人士称。
不过,多位子公司人士称,子公司业务之广泛和复杂,远非这几个简单的类别所能涵盖的。“如果说公募是在一条跑道上比赛,那么基金子公司则没有跑道可言。”
政策创新:
前海与自贸区
基金子公司还想尽可能地搭上政策快车。
多家子公司选择在深圳前海注册。据记者查阅,目前在深圳注册的子公司共有22家,全部落户前海,这其中还包括了部分总部在北京和上海的基金公司,如华夏、中邮创业、新华、中欧等基金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均在前海注册。同样,上海自贸区也吸引了子公司,目前已有华安和浦银安盛旗下子公司进驻。
“前海有不少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常和前海管理局谈合作。我们也有很多产品已经在酝酿,市场需求很大。”深圳某基金子公司人士称。
“前海的优势就是跨境业务,子公司想做什么,可以直接向前海管理局提出申请。子公司到底能做什么,最终要看市场需求,最好的方式是子公司根据市场情况提出需求,如果有政策障碍,再向监管层寻求帮助。”一位监管人士称。
前海方面的政策诱惑确实很大。近期,前海管理局网站挂出了2014年的创新改革任务,共46条,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一条,就是在今年底前率先开展跨境证券投资业务,试行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制度(QDII2),允许符合条件的前海企业按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投资和境内衍生品投资业务。
“很多客户有这方面需求,我们在考虑如何通过QDII或QDII2,把客户的钱搬到境外做投资。”前述子公司人士称。
创新的困扰
看起来可以无限创新的基金子公司,事实上也有不少困扰。
一方面,子公司在某些业务上与公募母公司存在竞争,尤其是在二级市场投资上。“我的一个客户,本来是要和母公司做专户的,谈到后面就跑到子公司去了。因为公募基金设立的专户产品,必须在公司内进行合规交易,而子公司设立的专户产品,客户可以自行下单交易。”上海某基金公司机构业务部总监对记者称。也正因如此,一些基金公司会将业务进行明确划分,证券类业务由公募基金的专户部门做,子公司则专门开拓非证券类业务。
另一方面,子公司在主动创新过程中受到法规、渠道、认可程度等方面的制约。根据《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基金公司专户业务部或是子公司设立的资管计划,每季度至多开放一次计划份额的参与和退出。深圳某基金子公司人士称,受限于该条款,有一些客户更倾向于选择和信托合作,因为后者可以做到每个月开放一次。“我们也可以通过叠加计划来实现月度开放,但给客户增加了很多麻烦。”
此外,过于年轻的子公司,在销售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障碍。华宝证券分析认为,尽管子公司倾向于转型主动管理,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对于一些没有背景的子公司来说,由于缺乏成熟的渠道,产品销售是个大问题,而市场投资者对子公司产品的认可程度也不高,银行和券商也更倾向于销售信托产品。
是神器还是凶器?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外界夸大了基金子公司的业务风险。
他们称,监管层时刻掌握着最新动态,除了要求子公司提交业务周报月报外,大会小会也很多,沟通十分紧密,派出机构也会经常现场检查。“风控,还是风控”,多家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集中开会的时候,监管层最强调的还是风险管理。而一家基金子公司的负责人则透露,监管机构大约两周前对该公司进行了现场调研,“调研了一整天,内容主要是风控,详细了解公司前中后台的各个环节。”
事实上,监管层也很清楚,子公司生来脆弱,《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没有对子公司业务提出风险资本和净资本要求,仅规定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000万元。为控制风险,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于去年11月发布了《关于加强专项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相关通知对基金子公司的风险控制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如何细化落实并监督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基金子公司名录,截至1月底,共有63家子公司获批,合计注册资本为30.3亿元,其中,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和3000万元的分别有27家和5家,注册资本为3500万元的有1家,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的有22家,超过5000万元的仅有8家。这与子公司近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子公司到底是神器,还是凶器,现在还不好说”,也有人忧虑子公司抗风险能力太弱。他们认为,即使是信托公司,也在不断追加注册资本金。子公司如果出事,将会连累公募母公司以及整个行业。
这也是一些监管人士的担忧。对子公司的业务指导和风险监控,管理层的原则一直是“倾听市场声音”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我们没有叫停过业务,只是提示风险,要求子公司做好风控”,一位地方监管负责人表示,创新总是游走在法律边缘,不能管得太死,“当然也要做好风险提示,不能鸡飞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