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21日讯(记者吴雨其)2025年的基金市场,一场静默已久的复苏正在医药板块悄然上演。
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估值回调后,医药主题基金净值曲线终于划出一道久违的上扬弧线。多个社交平台上,曾经被戏称为'医疗难民'的基民们开始频繁晒出持仓截图,一句'有望回本'的感叹,道出了这个群体从煎熬到释然的心路历程。
这场迟来的回暖,究竟是短暂的技术性反弹,还是行业基本面扭转的信号?站在当下时点,医药基金的命运似乎来到了关键分水岭。
创新药领衔反弹,资金借道ETF加速布局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名称中带有'医'、'药'或“健康”的307只基金中,247只产品年内实现正收益,占比超八成。其中,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以45.31%的年内回报领跑,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中银港股通医药华安医药生物A等15只基金涨幅超过30%。
这场反弹的引擎,显然指向了港股创新药板块——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达33.01%,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重仓股年内涨幅为51.09%、35.75%,成为决定基金业绩的'胜负手'。
资金流向印证着市场的选择。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今年以来吸金24.11亿元,工银基金、富国基金等机构旗下同类产品也获得数亿元净流入。在ETF申购清单中,机构投资者的身影尤为活跃。'现在配置创新药,就像在2019年布局半导体。'某私募基金经理透露,其管理的产品已将港股创新药仓位提升至历史高位。这种共识的形成,源于创新药企正在经历从'烧钱研发'到'盈利兑现'的关键转折。
市场对创新药的追捧,还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密切相关。平安基金周思聪描绘的图景颇具想象力,她提及AI制药,AI制药本质上是一种提升效率的新生产力工具,AI制药对于早期的分子线和临床前研究可以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有望改变创新药企业研发周期较长,盈利周期较长的问题。从中长期看,AI制药将对创新药行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周思聪指出,创新药和AI类资产的表现有望出现阶段性逆转,AI资产的暴涨后休息,有望给创新药板块表现的机会,创新药行业有望迎来一波投资机会。
这种技术赋能让机构看到了'科技+医药'的叠加效应,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坦言:'现在的创新药投资,本质上是在押注中国医疗产业的数字化跃迁。'
冰火两重天:同一赛道下的业绩鸿沟
当创新药基金高歌猛进时,另一批医药主题产品仍在亏损泥潭中挣扎。永赢医药健康A年内跌幅达12.62%,申万菱信医药先锋A跌幅超10%,与头部产品形成超过50个百分点的业绩差。翻开这些基金的一季报,重仓股名单中密集出现联影医疗、鱼跃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
业绩分化的根源,在于不同细分领域景气周期的错位。创新药企凭借license-out(海外授权)加速兑现利润时,医疗器械板块却面临集采深化与竞争红海化的双重压力。
以上述提到的两只医疗器械股为例,联影医疗年内涨幅为9.20%,鱼跃医疗则微涨0.85%,而同期信达生物等股价已涨超50%。这种结构性行情让基金经理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富国基金旗下两只医药产品就上演了'同门相争',重仓创新药的富国医药创新年内收益为33.16%,富国医药成长30收益26.74%,而聚焦医疗器械的富国医疗产业反而亏4.60%。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投资范式的转变。'过去医药投资讲究'避风港'属性,现在则需要科技股的进攻性。'某券商医药首席分析师指出,当市场将创新药对标科技成长股估值时,传统'吃药喝酒'式的稳健配置策略反而成为业绩掣肘。这种转变在港股市场尤为明显:允许做空的机制迫使企业更注重基本面,而A股部分转型药企仍带着仿制药时代的估值枷锁。
周思聪表示,当前市场对创新药的认知也在悄然转变从此前几年的主题炒作与板块轮动,到如今更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和商业化成果,创新药正成为真正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长期赛道。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中国创新药产业已从'跟随'走向'并跑部分企业在海外授权、技术平台输出等方面逐步打开新空间。
四年轮回:解套之路上的希望与隐忧
对于在2021年高位入场的基民而言,这场反弹带着强烈的救赎意味。社区的讨论区里,一条'补仓四年终见红'的帖子引发近万次互动。中欧医疗创新基金的持有者集体记忆被唤醒,Wind数据显示,该年内收益率达18.22%,让部分持续定投的投资者实现解套。但更多晒单显示,多数投资者的持仓收益率仍在-10%至5%区间徘徊,'回本'仍是现阶段的主要诉求。
这种群体性焦虑背后,是医药基金长达四年的估值出清。中证医疗指数自2021年高点已累计下跌65.89%,即便经历今年反弹,年内仍微跌0.54%。数据揭示出残酷的现实:若在2021年5月买入并持有医药主题基金,彼时至今年5月20日,仍有超九成产品为负收益,换句话来说,这些基民若没有持续定投,那么仍在“回本”路上。
具体到产品来看,近四年亏损超过60%的产品共有9只,其中汇添富国证生物医药ETF、前海开源医疗健康A、招商国证生物医药A、天弘国证生物医药ETF联接A亏损超过65%,包括前述提到的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近四年亏损56.72%,中欧医疗健康则亏超58%。值得一提的是,如前海开源医疗健康A今年以来收益率为超过13%,部分基金净值正在修复中。某第三方机构测算显示,要实现整体解套,医药板块仍需至少15%的涨幅。(财联社)